欢迎来到广元市实验中学官网!
 
 
共创成长路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德育之窗 - 共创成长路

市级课题《普通高中“共创成长路”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》开题报告

发布时间:2015-06-06  来源:本网  点击量:483

《普通高中“共创成长路”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》开题报告

广元市田家炳实验中学“共创成长路”课题组

 

一、         课题的界定、研究背景及意义

(一)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

“共创成长路”: 指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推出的一个致力于青少年全面发展,并研发有配套的《共创成长路》教材、课程的项目;校本课程开发实施:指以香港《共创成长路》课程理念为根本创造性地整合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高中生德育《共创成长路》教材并作为校本课程进入课堂进行德育教育;德育实践活动:指与“共创成长路”相关的除德育课堂之外的德育实践活动,包括与之相关的拓展活动、学科渗透、成效评估等。

(二)本课题研究的背景

1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倡导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、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、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,促使学校在德育工作在内容及方式上实行变革。

2、教育部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指出:“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,应视当地社会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,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、学生的兴趣和需要,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。”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政策保障。

3、针对目前学校道德教育,不管是目标、内容还是形式、方法都存在许多误区和偏差。应试教育的存在和愈演愈烈,导致“德育为首为”不能真正落实,正面发展计划只是浮于表面,不注重青少年的能力培养,不注重学生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渗透,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有效的知情意行的正面成长的生态系统。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全人发展,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,急需探讨道德教育的创新实践问题。

4、针对学校现状,我校是田家炳中学之一,有田家炳基金会对实施本项目的支持;同时我校也存在诸多德育教育中遇到的诸多问题。如教师方面,德育方法落后,停留在简单说教及德育理论的简单灌输的层面。学生方面,高中生正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之中,吸食精神毒品、心理失调、校园暴力、上网成瘾和家庭凝聚力下降等现象,在我校学生中多多少少的存在,这些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担忧。

(三)本课题研究的意义

1.教师方面:通过研究,促进教师育人理念的转变和方法的改进,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,为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实施积累丰富的理论素养。同时,开展骨干教师培训,形成共创成长路课程实施团队。

2.学生方面: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其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,促进学生自我素养的提升,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结合我校实际,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第一、知礼明理 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突出“真”、“善”、“礼”、“智”等人文素养,培养行为规范、举止得体、德行优美的高中学生。第二、自强不息  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成长中的个体,传承田家炳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,培养有理想、有追求、阳光且“精、气、神”兼备的时代骄子。第三、个性鲜明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,实施差异性教育,培养有个人爱好,学有专长,个性张扬,协调发展的一代新人。

3.学校方面:在不断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,积累一定的共创成长路课程实施经验,使“共创成长路”校本课程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,成为我校打造的“涵养绿意人生,绽放生命光彩”品牌之一,彰显学校特色,为学校跨越式发展作好储备力量。
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

“共创成长路”引进自香港特别行政区,目前全国有250所田家炳中学实施此计划,香港对此有数项有关青少年正面发展的成长或德育计划,如:有针对13至16岁高风险青少年的预防吸毒计划; 其“成长的天空”集中训练青少年的抗逆能力,对象是被识别为社会心理需要较大的高一至高三学生;还有针对青少年的全方位发展,范围包括道德、智能、身体、社交、美感、性心理及情绪等方面的发展计划;另外包括一系列为中、小学生而设计的道德及成长计划,范围包括金钱、公义、反贪污及亲社会行为。

“共创成长路”在上海已经发展为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青少年发展项目。在四川正处在摸索、尝试的阶段

近来中国大陆地区也出现大量有关中、小学生精神或心理健康的教材及教科书,这些教科书集中讨论青少年正面发展的一些范畴,例如心理适应、自我概念、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、分辨是非能力及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。其他生命及道德教育亦倾向注重全人心理发展及日常生活事件。虽然这些精神健康或生命和道德教育的教材通常是由资深心理学家、教育学者及教师制订及编制,但是这些教材的效果很少经过追踪研究而作出评估。

三、课题研究方案

(一)研究目标

1、加强对该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培训,提升参研教师的德育教育理论水平,并逐步变革教师德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。

2、通过实践探索,《共创成长路》课程理念为根本创造性地整合出一套适合我校高中生德育课程的《共创成长路》教材,并落实到德育课堂。

3、通过与其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,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。

(二)研究内容

1、前期教师理论的培训

(1)课题研究小组每周一下午进行集中专题培训;

(2)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相关学校培训;

(3)邀请相关专家名师,开展校本培训;

(4)推动个人研修,开展自我培训。

2、课程开发与实施。

(1)课程开发:参考香港青少年正面成长培育模式,分为15个构念,分别是结识益友、社交能力、情绪控制、认知能力、行动能力、辨别是非、自我效能、规范行为、抗逆能力、自决能力、心灵素质、正面身份、目标抉择、公益活动、正面认同。在15个构念的指导下,我校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、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,基于香港共创成长的正面发展构念,整合生命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,在高一年级实施的共创成长校本课程围绕十大构念,提升学生十大能力,这十大能力依次分别是结交益友、自我效能、分辨是非、规范行为、社交能力、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、行动能力、认知能力、抗逆能力、心灵素质。

(2)课程的实施:所开发的“共创成长路”校本课程2014—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高一年级22个班试行。2015年9月1准备在高二年级实施“共创成长路”校本课程,我校将共创成长课程、心理健康课程、生命教育课程进行整合,在高一年级实施每周一次的青少年正面成长教育,保障《共创成长路》的实施。

(3)课程的评价: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及素养的提升为标准,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。课堂评价可采用适时评价,学生自我感悟,教师反思等方式进行。

3、相关德育实践活动:

(1)拓展活动:围绕我校学生发展的构念,通过校内劳动、就寝及两操纪律、阳光大课间操国学经典诵读、社区服务、野外拓展等一系列体验活动,培养他们所必需的各种能力。

(2)学科渗透:将青少年正面成长的各种培育元素,迁移并渗透到语文、政治、地理、历史等各种学科教学中,在学科教学相互渗透中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。

(3)成效评估:通过学生周记、调查问卷等形式,对德育实践活动进行成效评估。

(三)研究方法

 1、调查法:如问卷、访谈、统计、实验、观察

 2、行动法:如计划、行动、考察、反思

 3、案例法:如教育教学中鲜活的个案、研究课、示范课。

(四)研究步骤

第一阶段:准备阶段(2014.09—2015.3

(1)立项申报课题。(2)编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。(3)分工研究专题。(4)组织课题培训。(5)邀请专家讲座

第二阶段:实践阶段 (2015.03- 2016.09

(1)细化实施实验措施,通过多项工作布置,深入调查、收集有关实验资料,使课题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;(2)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消极因素如何转化的策略进行研究,不足之处进行补充;(3)进行中期论证,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或论文

第三阶段:课题总结与推广阶段(2016.09—2016.11

(1)课题组成员在整理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,进行后测,分析处理实验数据;(2)在基本完成各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,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,进行全面总结,使研究课题更加条理化、系统化、科学化和理论化;(3)撰写结题报告。

(五)研究的创新点

1.发展规划:列入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。

2.校本课程:作为校本课程列入学校课表按常规上课。

3.课题研究: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实现研究与实践结合。

4.学科渗透:以共创课程为主体辅以其他学科的融通。

四、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(重点难点)

1.个体成长的内在欲望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的矛盾。

2.怎样的分组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,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。

3.共创成长课程毕竟是香港地区实施的新课程,而我们是大陆的内地,较大的地方差别,导致好多教案是必须根据地方特色进行修改的,这就关系到一个修改度的问题。

五、预期成果

1、“共创成长路”校本课程。

2、“共创成长路”校本课程教学案例集。

3、拓展活动案例集。

4、学科渗透教学案例集。

5、研究论文集。

6、研究报告。

六、研究分工

(一) “共创成长路”项目领导小组

顾  问:田家炳基金会、香港理工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

组  长:程  勇

副组长:祖晓燕  罗银相

成  员:王  尧  何剑元  唐登全

(二)“共创成长路”项目实施小组

组长:苟钦朝

成员:杨思照  聂  军  张成钊   冯  锐 

彭丽芝   陈  东  谭树林  宋博文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广元市田家炳实验中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5年5月30日  


  • Copyright © 2016. www.gysyzx.org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: 四川省广元市实验中学   联系电话: 0839-3223264
  • 地址: 广元市利州区凤翼路38号    E_mail:gysyzx@163.com    蜀ICP备16010072号-1   技术支持:程友科技  【您是本站第 4225139 位访客】   12337举报平台
  • 全市教育领域乱点乱象整治 举报电话:0839-3261337 举报邮箱:gysjyjaqb@163.com 来信地址:广元市利州区东坝电子路384号市教育局安稳信科(收)邮编:628017
  • 川公网安备 51080202000052号